电商扶贫产品远销渠道,电商扶贫产品远销渠道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电商扶贫产品远销渠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电商扶贫产品远销渠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农村创业,如何整合农产品开启远销模式?
在农村创业,我们要有优点,农村现在就缺少人才带领大家致富,村民可以一起集资建厂把农村的产品进行整合包装,一起创建品牌,先推广在找商家,因为农村的东西现在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因为在城市里人们都特别喜欢农村的东西,自然无公害,还有就是农村里的手艺活,现在都特别少,像现在,找棉花做的被子,现在都好少,在一个就是在城市买的那种,没有太阳的味道,也不蓬松,没有农村做的棉被舒服,
农村创业,整合家乡的优质农特产品,销往远方消费力强的城市,这是很多人的梦想,我也正在这条路上努力。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都有些优质的农特产品,传统的农批是走的大批发,并不适合作优质特色的农产品渠道,要想把家乡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城市,要做好哪几点呢?
首先你得注册一个公司或合作社,这是你接下来与各种平台和渠适合作的载体,再是注册一个商标,这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容易记住你,这两件事是基础。
接着要做的是选品,选品遵循几条原则,有地域特色、质优、易保鲜、易配送、受众广,像我们做的巴东脐橙、恩施小土豆都属于此类。
选品完成,就要考虑渠道,根据产品可选择线下和线上不同的渠道,线下主要是主流的商超、社区生鲜店,线上也就是常说的电商,定好自己要做的渠道,就要根据渠道配备运营人员,组建队伍。
剩下的就是开始运营销售,也就是把东西卖出去,这中间包含推广、销售、物流、售后各个环节,最主要的要把你产品的信息传达给用户,让用户产生购买的欲望,好在现在有很多自媒体平台,可以通过文字、视频、直播等手段让用户了解你产品的特色。
说起来事情并不复杂,但一个弱小的失误都可能毁掉所有,所以创业路上需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功。 href="***s://***.wukong***/user/?uid=93761779066" target="_blank" class="QIHEIHQf444b7235fdeb1e4 link-at" data-uid="93761779066"
农村电商,特别是产地电商,首先要具备一手货源或货源组织能力,再有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电商经验、拥有自己的运营、售后、物流团队,同时还得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农产品售卖的相关资质,如果想打造乡村品牌的话,要求就更严格。
具备一手货源或货源组织能力
不管是传统销售行业还是现在的农村电商,货源都是它们的“根”,只有具备一手货源或货源组织能力,才能保障后续销售能正常进行,如果长期供货紧缺会也会影响顾客的购买体验,对店铺的长远发展很不利,最好是能和货源提供方签订供货协议。
农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它们的形状大小、外观都各不相同,还有生产流程也会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对品质的把控就要更加严谨,销售的时候需要根据它们的大小和外观的不同进行细分,这样销售的农产品才能够给顾客更好的购物体验,增加他们与店铺的粘性,提高复购率,为农产品能够销往更远的地方做铺垫。
具备电商经验
没有一定的电商经验,想在农村向全国各地售卖农产品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就算有再多的资金,聘请高级电商运营师帮忙运营,短期还可以,长期的话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很难让店铺维持良性发展。
拥有自己的运营、售后、物流团队
做电商要想做强做大,拥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在创业初期,有个好的货源还不行,还得有一个好的服务才能更好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
在日常运营中,我们要对售卖的农产品的产地、口感、重量规格、实物与包装、默认快递、不发货区域、日发货能力、供货周期、库存量、售后及赔付标准都要了解,还有因产品问题会出现哪些售后问题都要进行预估,如果超出了承受范围就要果断下架产品。
还有生鲜产品运输需要[_a***_]到冷冻室,快递运输时也要根据产品的保鲜时限来选择快递,同一快递还有各种标准的运输方式,例如陆运和空运。
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农产品售卖相关资质
农村创业,缺少资金是玩不转的,特别是做农村电商更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能够接受账期,只要做到一定规模的公司,都是按出账期结算,只有资金充足才能让它能够正常运作。
农产品售卖相关资质的获取受地方政策影响,不同地方办理方法和难度也不同,而现在的各大电商平台入驻条件也有他们的一套方案,不同资质入驻待遇也不一样。
所以,要想做到农产品远销,在自身条件都满足的前提下,注重顾客的体验,打通外部市场那也不是什么难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电商扶贫产品远销渠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电商扶贫产品远销渠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rquitecturayestructura.com/post/1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