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常用的定价策略,电商常用的定价策略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电商常用的定价策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电商常用的定价策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讨论拼多多、天猫、京东,三者分别***取了什么样的定价策略?为什么使用这样的策略呢?
拼多多、京东和天猫,是中国当下最火热的3个电商平台。虽然都是开场卖货的,但这3家平台还是有本质是上的区别。
这么说吧,拼多多目前的产品价格是全网最低,官方规定:拼多多单买价不得高于商品市场价。例如:(团购价79,单买价99元,市场价为199.299等)大家也可以理解为标签价!
之所以拼多多能把产品价格做到全网最低,是因为拼多多一直在烧钱补贴给商家,从而要求商家让利给消费者。
但拼多多目前的短板也很明显,那就是大品牌稀少,产品品类不足。随着拼多多牵手国美,这一现象未来获奖得到改善!
京东平台是依靠京东物流和京东自营起家。在产品定价这一块,京东平台虽然比其他平台同类产品高了几元钱,但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大,毕竟你享受了京东快速的物流服务。再说了,京东商城的活动很多,几乎可以说是每个月都有!而且京东一直都有产品保价服务,何乐而不为?
天猫就是一家大卖场,里面各种都有卖的,但阿里巴巴自己不卖货。所以天猫的定价几乎是天猫商家自己规定的。
也就是说,我作为商家,我想给这个产品定价就怎么定价,只要不是违背市场价格的离谱,那都是可以的。
这个定价策略的话,还是要去参考平台上的其他卖家来定价,如果你的货源给你的价格很优惠的话可以比其他卖家的价格定低一些,不过现在的买家主要还是看店铺的销量和买家评价,要是没有的话大多买家不会找你买,所以要想吧销量搞起来。荷塘粵色论坛
经济学中,卖家是怎么定价的?
当你花了950元买了原价2500元的机票。登上了飞机,环顾四周,如果你问其他乘客,买机票花了多少钱?
答案会出乎你意料,有比你便宜的540元,也有贵的1900元等。虽然你们享受的服务是一样的。这时候,你想转售,当然不行。
1. 价格歧视
这就是价格歧视。歧视,看起来是贬义词。但这里的价格歧视,是指价格的区别对待,是中性词。
经济学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价格是由买卖双方通过博弈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哪一方单独决定。
题主之所以有这个疑问,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卖者先出价,然后买者再决定是否接受这个价格。所以看上去好像是卖者在决定价格,但实际上,价格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决定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先由买者先出价卖者再决定是否接受这个价格的例子,比如拍卖,或者在地摊上交易时摊主有时也会问买者:“您愿意出多少钱?”。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在现实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卖者先出价,那么卖者是怎么来决定自己的初次出价的呢?
一般来说,卖者会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因素:自己的成本、顾客的需求和竞争状况。
1. 卖者的成本决定了他的价格底线,从长期来说,卖者必须保证价格不低于平均成本,短期内,价格不能低于边际成本。
2. 顾客的需求决定了价格的上限,所以卖者会通过市场研究来推测顾客愿意出多少钱来买自己的产品;通过树立品牌的营销活动来提高顾客的支付意愿。
3. 竞争状况决定了卖者最终定什么样的价格。如果卖者是垄断者,没有竞争对手,就会倾向于定一个较高的价格,但最高不会高过顾客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如果卖者面临的竞争激烈,他可能就不得不定一个较低的价格,到但最低不会低于成本。
总结一下,卖者在定价时主要会综合考虑成本、需求、竞争等三方面因素,其中成本决定价格下限,需求决定价格上限,最终价格根据竞争状况定在上下限之间。
卖者初次出价后,还有可能会根据顾客和竞争者的反应重新调整价格。
当然,有时卖者的定价还会受到***政策法规的制约,这里就不再展开论述了。
第二杯半价到底是什么营销策略?
从经济学角度解读的话,可以这么理解:
以奶茶为例吧,一对男女朋友出去逛街,买着买着总得喝点什么,对吧?
对于女生来说,她更喜欢喝奶茶,觉得12元一杯的奶茶值得她购买。
而对于男生来说,他可能没有那么喜欢喝奶茶,觉得不值得,什么瞎几把的玩意儿,居然要12元
但是!这个时候奶茶它第二杯半价,男生可能就会愿意买了。
奶茶对于男生和女生的效用不一样,男生、女生愿意为此付出的价格当然就不一样了。
也就是说,店家通过第一杯奶茶的价格把可以支付并且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区分开来,而第二杯半价则把不是那么愿意消费(效用小)的消费者拉入
像我们平时买衣服一样,一件9折,2件7.5折,3件6折
如果是你去买,你会选择买几件?
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买3件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电商常用的定价策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电商常用的定价策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rquitecturayestructura.com/post/20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