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电商农产品怎么做,想做电商农产品怎么做呢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想做电商农产品怎么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想做电商农产品怎么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农副产品电商怎么做?
这是最先要考虑的方面,是做好农产品电商的基础。做电商之前,先想想当地有什么特色农产品?你卖什么东西?做电商的目的无非就是卖货,现在这个世界不缺货,所以一定要考虑当地特色的货源。还有就是产品竞争力,选好产品以后,在平台对比优势,这个很关键,不要求价格卖到最低,但是一定是在中等价格你还有利润可以赚,那就可以。
农产品电商怎么做?
第二了解产品
第三,组织货源
第四,要保证质量
第五,做好报道
就是说要具有农产品销售权限,要想得到农大名校的权限,需要注册一个这方面公司,或者个体工商户,或者农产品销售资质,最好也要注册一个自己的品牌
想做农产品电商该怎么做?
1、有一定知名度。这样的产品不仅具有信任度高的特质,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产生更多的转化,而且还能省去推广费用。知名度往往与地域特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烟台苹果、章丘大葱、东阿阿胶、西湖龙井等等,这些都是选品中最稳妥的选择。
2、易于运输。一方面,我们的单个产品重量要轻,便于包装;另一方面,我们的产品可以长时间保质,一般10天半个月都不会烂,因为电商都是需要快递把我们的农产品运出去的,如果不能坚持10天半个月不烂的话,那么人家收到的货都是烂的,自然就不会有人再购买了
农副产品怎么做电商?
农副产品电商怎么做的
首先要搭建平台,开辟产品新销路。该县积极整合县域优势产业***,对全县电商产业发展进行优化布局,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大宗物料、生态旅游、健康养老4大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县内企业开展在线采购、营销等活动,扩大B2C电子商务的应用规模,实现电子商务与本地实体经济的联合壮大。年初,在县域200个行政村设立村级电商服务站,其中首批重点培育130个村级服务站,为村民提供入户宣传、网上代买代卖、便民服务等。 然后引入名企,增添发展新动力。该县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优惠政策和***补贴等引导企业投入,启动实施电子商务综合示范项目,先后与京东、浪潮等企业就电商、物流和农贸一体化等进行合作洽谈,依托知名电商企业推动县级电商产业发展,已引进和注册本地电商企业20余家。
最后是建立试点,提供人才保障。该县以周台子村为试点,聘请高端电子商务人才对电商产品定位、营销。
农产品电商怎么做?有前景吗?
农产品电商绝对有前途,我12年开始涉足农产品网络销售,白手起家,现在2套房子,2两车,没有贷款。
12年的时候开网店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卖农产品的就更少,所以那时候农产品还是蓝海。因为没有一点运营经验,什么产品都在上,豆腐乳,米花糖,香肠,腊肉,菜籽油也挂上面卖。但是这些东西都有人买。每天有一单两单,生意好的时候,四五单。
在我们这里丑柑不知火成熟之前,店铺已经是一颗蓝砖咯。最初的设想是卖个一年,每天就算只有一单,也能上钻,没想到半年不到,就上钻了,高兴,真的高兴。正巧这个时候,丑柑不知火已经开始成熟。自家就有,行情也就2块左右一斤。因为之前在上海,重庆都有工作过,所以就请这些外地的同事帮忙在店铺里面拍。丑柑当时有点小小的名气了。所以每天都能出10多单,因为我们品质把控的比较好,到后面越来越多订单,每天大概30-50单。家里的丑柑很快卖完了,就去收购回来继续卖。一件丑柑10斤,卖69块,除去成本之后一件能赚20块左右。
丑柑卖完在4月底,当时没有想再继续做其他地方的产品,也是跟经验有关,阅历有关,就待在家里,等8月份红心猕猴桃成熟。8月红心猕猴桃成熟了,当时[_a***_]里收购价7.5到8块一斤,店铺里面卖15块1斤。不管怎么都能赚钱。订单每天也比较稳定,每天20-30单。一单赚15块左右。猕猴桃卖完,也小赚了一笔,就修了我们第一个冷藏保鲜库。
后面几年,基本都是这样,卖完丑橘,卖猕猴桃,每年都是这样轮回,每年赚的钱也越来越多。到现在已经有一个1000平左右的仓库,4个冷藏保鲜库。
现在回头看,当初如果能填补本地产品的空白期,我们可能做的就更好了。所以我建议,如果要做农产品,一定要做特色,特产农产品,这样才好起步。等有了原始资金积累,就可以扩大范围,将更多的产品纳入销售线,这样一年四季都有产品在做,店铺才一直都会有流量,一直都能做下去,因为农产的客户粘性是很好的,回购率特别高!
虽说我们的经历跟很多大咖比起来有点微不足道,但是这些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但是也衣食无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想做电商农产品怎么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想做电商农产品怎么做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rquitecturayestructura.com/post/33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