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电商物流特点,2020年嘉兴物流发展现状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嘉兴电商物流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嘉兴电商物流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京杭大运河的现代物流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京杭大运河在21世纪的现在,经过再整修,作为中国经济的物流运输中心,依然活跃!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京杭运河自北而南流经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人类工程的奇迹,也是展示中国人在物流组织方面的想像力和才智的历史舞台。
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交通作用的河流不是长江,黄河,而是一条纵贯南北的人工河流——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纵贯南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条交通运输线。更是国家经济命脉。特别是盐运,为历代朝廷获得巨大的经济收入。
嘉兴海岸线多少公里?
嘉兴全市海岸线总长121公里,其中嘉兴港所辖岸线74.1公里,可建港岸线26.5公里,其中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岸线23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独山港区、乍浦港区和海盐港区。
独山港区距上海洋山港仅40海里,是杭州湾北岸唯一具备建设5万吨级码头深水港条件的区域,具有独特的海河陆联运条件,是开展集装箱喂给、分流的理想港址。
原乍浦港是浙江省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浙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近年来,嘉兴港相继建成了一批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底,嘉兴港拥有外海生产性码头泊位3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2个,年货物吞吐能力3054万吨。2010年嘉兴港实现货物吞吐量4432万吨,接卸集装箱35万标箱。
海盐港是嘉兴港三大港区之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海河联运港,是长三角港口群中独一无二的海河联运枢纽中心。
嘉兴早已把发展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早在“十五”末就提出了滨海开发战略。2004年,嘉兴召开了第一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2005年,嘉兴又作出了实施滨海开发的重大部署,并把滨海开发列入全市“十一五”六***展战略,推动嘉兴从“运河时代”迈入“海洋时代”。
同时,嘉兴还先后制定了《嘉兴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环杭州湾产业带嘉兴产业区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涉海规划,通过规划的引领和控制,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嘉兴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经济增长极。2010年,滨海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89亿元,滨海新区以全市近二十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近十分之一的工业产值。
目前,嘉兴发展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已经启动,港口物流、临港产业等方面已取得累累成果,煤炭、石油化工品、钢材、石(木)材、粮食、生产资料等6个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已纳入全省“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建设中。其中,钢材、粮食、石(木)材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已经着手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嘉兴杭州湾钢贸城一期运营中,去年交易额已达148亿元,二期、三期投入使用后,年交易额可达500亿元。石油化工品、煤炭等***的港口基础设施配套已经齐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嘉兴电商物流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嘉兴电商物流特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rquitecturayestructura.com/post/64910.html